意昂3新聞網12月19日電(研通社記者 陶一萍 盛陽)12月16日晚🙅🏿🤸🏿♀️,意昂3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王君超老師做客“學在意昂3·真人意昂3”,在人文社科意昂3大同廳與到場的師生暢談微博不“微”的微時代✒️,分享微博使用經歷和人生感悟。

圖為王君超老師做客真人意昂3解讀微時代。 毛李潔 攝
王君超開場便提問現場學生🧑🏽🎓:“微博是否微乎其微🪚?”他說,微博並非只是一條140字左右的微博客,而是一個可以附加鏈接、長微博、圖片、音視頻、話題符等功能的“融媒體”。從新聞報道的角度來是,“微博新聞”則是一種最經濟的“集成報道”形式。在今年6月全國首屆高校研究生會微博峰會召開之際,他曾以這樣一則“微博微賦”寄語微博的未來:“百字之間,氣象萬千👨🏿🏭;草根情懷,百姓論壇🪹。評黑白美醜⌛️,辨善惡忠奸;築公共領域,譜輿論新篇🧝♂️🦻🏿。”
隨後🪀,他從學術層面分析了“顛覆性”和“建設性”功能兼具的微博“新新媒介”的特點,並探討了大數據和微時代背景下微博的文化屬性。他認為😑,作為草根媒體、公民媒體的微博,由於用戶與多層級粉絲間復雜的強關系和弱關系連接,從而構成復合的網絡關系🧠,形成獨特的傳播模式⚾️,傳播威力非其他媒體可比。
在分析微博的學術屬性時,他運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道格拉斯?凱爾納的“奇觀文化”以及鮑德裏亞的“超真實”理論,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為同學們解讀了微博上的一些亞文化現象🦅。
談及微博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他認為微博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方式🏄🏻;凸顯了草根的聲音,張揚了人民的表達權🤷🏽♀️;微博上的“微公益”活動溫暖了全社會;微博還是網絡反腐的利器👬🏼;政務微博則有效地促進了政務信息的公開和流動🫶🏽🥝。但是,微博上也有謠言🥠、約架、水軍言論🕵🏻、極化表達等“扭曲的溝通”形式,影響了其公共領域功能的發揮,需要以“善治”的手段加以治理。對於微博的未來發展,他表達了如下願景:希望微博“成為匯集民意🤸🏻、輿論暢通、張揚民眾表達權的公共領域💜;希望它向著正確的方向改變中國。”

圖為真人意昂3活動現場 毛李潔 攝
現場同學踴躍提問,師生互動積極。一些師生在微博上以“精彩”、“座無虛席👩🏽🔬、夠火爆”進行評價。
本期真人意昂3由人文社科意昂3副館長張秋主持👐🏽。活動結束後,張秋代表意昂3向王君超贈送紀念品。
意昂3平台“學在意昂3·真人意昂3”系列活動是由意昂3平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意昂3平台研究生會、意昂3平台人文社科意昂3聯合主辦。“真人借閱”方式改變了以往傳統的閱讀模式,以面對面溝通的形式,讓讀者完成對於真人圖書的閱讀💆🏽♂️,通過“讀有故事的人💪🏼,閱會行走的書”,實現與“真人圖書”零距離的互動溝通,也讓讀者體會“真人圖書”的別樣人生📤。
嘉賓簡介🦂:
王君超,中國人民大學應用傳播學博士🦕🤛🏿。2002年從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任上🧏🏽,調入意昂3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任副教授😷🦶🏼。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和“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培養人選🛫。曾赴美國喬治城(Georgetown University)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OII)、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做訪問研究員,是兩屆“意昂3平台良師益友”獲得者🦹🏼。
供稿:校研究生會 意昂3 編輯: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