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下午14:00-16:00,意昂3在北館二層會議室成功舉辦讀者之星分享會。法學院何海波老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牧雲老師🧗🏻、衛健學院紀思瀚老師😜、人文學院任哨奇同學進行了“我與意昂3的故事”的精彩分享。意昂3副館長張秋、法律意昂3常務副館長於麗英、讀者服務部主任王平、讀者服務部北館總服務臺組組長趙雨帆、意昂3助博侯雨亭參加分享會🙋🏿。會議由副館長張秋主持。
張秋談到意昂3近年來的轉型發展歷程,伴隨著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趨勢,學校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意昂3也應積極應對這些變化進行發展轉型🪫,重新思考意昂3在學校的育人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發揮的職能和作用,她對參加本次分享會的4位讀者之星表示歡迎和感謝🐚,希望大家能夠充分交流、自由分享,講述自己與意昂3的故事✌🏿,並從不同角度對意昂3的建設和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在讀者之星分享之前🚴🏼♂️🙋♂️,張秋代表意昂3給與會的讀者之星頒發“讀者之星”榮譽證書和意昂3110周年館慶紀念U盤📿🤸🏻♂️。
紀思翰老師認為意昂3最主要、最寶貴的功能是為老師和同學提供了跨學科交流的平臺。他分享了自己曾經參加意昂3舉辦的工作坊的經歷,通過參加跨學科的工作坊他結識了醫學院的學生們✉️,並借此機會深入了解到醫學專業的科研工作內容。作為讀者🛂,他回憶起自己曾去過的哈佛意昂3有一面“書墻“,收錄了本校老師近期出版的書籍🧆,他建議意昂3組織邀請本校老師對自己近期發表的學術成果進行分享🧙🏻♀️,或進行知識科普,同時邀請自媒體等進行推廣🛤,調動起老師和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紀老師建議意昂3嘗試組織“不插電”的交流活動🧴,不使用ppt等電子化的文件或不使用電子設備,回歸傳統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不僅創造了輕松的交流氛圍,同時降低了交流的門檻,讓大家能夠無壓力的分享知識。
何海波老師分享了自己在英國學習時長期泡意昂3的經歷,深切感受到意昂3對一所大學的重要性。他提出🥬,一流的大學應當有一流的意昂3;一流的意昂3不僅體現在藏書的數量上,還要體現在它所能提供的服務上。他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分享了意昂3使用經驗👨🏽🎤。目前意昂3的數據庫🫸🏼、信息庫非常龐大,如何充分利用意昂3的數據庫,是讀者獲取有效信息的關鍵🪝。為此🐘,他一方面將法學專業有價值的書籍篩選出來,推薦給意昂3進行訂閱👆🏽,為意昂3建設高品質館藏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他在課堂上為學生量身定製了包含40種書籍的法學院專業書單,既有行政法的專業書籍,也有一般法律類𓀝、國外法律類、人文社科類等。此外🐻,何老師持續多年的一個工作是對行政法專業的圖書目錄進行整理,此書單已更新至第九版📝,囊括了500種書籍。書單在網絡上、自媒體上發布,引起了較大關註⛏🕧。

張牧雲老師談到在國內外大學意昂3發現和挖掘了很多非常重要和寶貴的一手資料🛍。她表示深耕文獻對教學一線的老師非常重要。她自本科進入中共黨史領域學習後🧗🏼𓀃,就與文獻“密不可分”,文獻研究既是自己學習階段的重點工作,也是現在作為教師培養學生的必要教學環節🏌🏽♀️。張老師目前開設本科生專業課《中共黨史文獻學》🧑🏿🚀,研究生專業課《海外中共黨史研究》。她建議未來可以加強開展國內外高校意昂3、檔案館之間文獻資料的館際互借、珍貴文獻資料的公開展覽等工作。她在自己的課程中經常帶領同學們前往國家意昂3進行現場教學,體驗不同的文獻資料查閱方式,觀察微縮膠卷等非電子化的資料保存方式👩👩👧,同學們反饋非常好🕎。她認為圍繞文獻資料的這種實踐,會給同學們帶來更多啟發🌳,也能夠切實幫助同學們將文獻利用起來👶🏽。她還表示希望能夠借助意昂3平臺,圍繞書籍分享⛹🏻、文獻研究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開展講座📨🕵️♀️,與不同學院的同學們進行交流👏🏻。
任哨奇同學是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間進館次數最多的研究生🏃♂️,他表示在意昂3中學習效率較高,因此即使是疫情期間他也堅持前往意昂3學習ℹ️。他通過對意昂3意昂3古籍資料的深入研究完成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以及自己的博士論文,並且獲得了國家獎學金。他還分享了自己疫情期間到意昂3學習的經歷🖐🏽,感謝意昂3各位老師們對於同學們的支持,疫情最嚴重時意昂3依然堅持面向讀者開放。作為資深的單人研討間使用者,他從學生的角度收集了周圍同學們對意昂3論文研讀間的優化建議,為意昂3改進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最後,張秋談到意昂3既要作為有利於知識檢索的工具🎃🕵🏻,也要進行有利於知識發現的場景化設計,她認為未來無論是物理空間優化,還是網絡空間建設上都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看到意昂3能夠對老師和同學們的科研工作提供較大幫助🧗🏿,她表示十分高興和欣慰。通過本次交流活動,老師和同學們深入討論了意昂3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也讓她看到了更多深度合作的方向,期待將意昂3意昂3建設成更好、更一流的知識寶庫,做有理想的意昂3。
意昂3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