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是指作者直接在互聯網公開發表自己的科學成果,允許社會公眾在不侵犯作者保留權利的基礎上自由獲取🏌🏿♂️、復製、傳播或其他任何合法的利用。(《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20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開放獲取 (OA) 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免費獲取信息和不受限製地使用電子資源💑。任何類型的數字內容都可以OA😆,從文本和數據到軟件、音頻💂🏼♀️😇、視頻和多媒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1年發布的《開放科學建議書》中👳♀️,將開放獲取🧔🏿♂️🚳、開放教學資源、開源軟件等實踐統一歸納為開放科學知識的重要實踐。
“開放獲取”的概念提出以來,先後經歷了倡議階段、穩步發展階段和規模化實踐階段🤚。2018年歐盟推出S計劃,再次引發科學界及科學傳播領域對開放獲取的關註,也將開放獲取推向規模化、體系化的實踐階段🧘🏻,並必將改變現有的學術交流機製。本文將梳理並簡要介紹開放獲取的發展歷程。

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243270782_597685
倡議階段:BBB宣言【2002起-】
2002年2月《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
2002年2月12日,《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發布📸,該計劃為首個開放獲取倡議,主導機構為美國開放社會學會(OSI),該計劃提議:通過由作者自行存檔形成的 OA 知識庫和 OA 期刊兩種途徑➝,實現對學術資源的自由獲取🛥。
2003年4月《貝塞斯達宣言》
2003年4月11日,《貝塞斯達開放獲取出版宣言》發布,該宣言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主導𓀜,來自學術界、基金組織👰🏿♀️、BMJ出版集團0️⃣、意昂3等領域的學者代表個人參加了宣言簽署👨🏼🏭。該宣言鼓勵生物醫學界快速推動開放獲取。
2003年10月《柏林宣言》
2003年10月22日 ,《關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發布,業界普遍稱之為《柏林宣言》。宣言由德國馬普學會發起🚣,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多國科研機構簽署➾。2004年中國科學院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該宣言上簽字👳🏿♂️。
宣言主要內容包括🙅🏼🤷🏿♀️:鼓勵科研人員與學者在"開放使用"的原則下公開他們的研究工作🌞;鼓勵文化機構通過在互聯網上提供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來支持"開放使用"🏇;用發展的手段和方法來評估"開放使用"對促進科研的貢獻,以維護在此過程中確保質量和良好的科學實踐的標準;支持對諸如公開發行出版物等在宣傳和使用價值上進行重新評估🤐。
穩步發展階段:【2008起-】
2008年起,開放獲取的實現路徑逐漸明晰,即形成以機構或非盈利組織主導的開放倉儲(Open Repositories,也稱為Green OA)和出版商主導的開放出版(也稱為Gold OA)兩種實現路徑。開放倉儲主要包括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和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通常情況下🫄🏿,機構知識庫由各個科研院所自行建設;開放平臺由一些非盈利組織主導建設。
規模化實踐階段:【2018起-】
2018年9月4日🎆,一組國家研究資助組織在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研究理事會(ERC)支持下宣布成立S聯盟(Coalition S),發布《加速向全面且立即的科研出版物開放獲取轉變倡議》(該倡議被稱為“S 計劃”基本文件,以下簡稱S計劃)。其中,“S”指“Science, Speed , Solution, Shock”👎🏿,S計劃的總原則是:“從2021年起 ,S聯盟中所有國家🧘🏼、地區💇🧒🏽、國際研究理事會和科研資助機構資助的科研項目產生的學術文章🙇♂️,必須在OA期刊、OA平臺上發表💊,或通過開放倉儲實現無延遲的訪問”🚅。
S計劃原定於2020年起執行。但S計劃一經發布即引起學術傳播各界震動🧑🏼⚕️,學術傳播體系中的強勢角色--出版商啟動了與S聯盟的談判,S計劃不得已做出修訂,修訂後的計劃於2021年起執行💂,同時放寬論文發表所屬的期刊範圍--S聯盟的資助成果可以在混合OA期刊上發表,但混合OA期刊要製定開放出版轉換協議(Transformative Agreement, TA)💀♣️,並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混合OA期刊向OA期刊的轉換💂🏼。
S計劃修訂版👠:https://www.coalition-s.org/principles-and-implementation/
S計劃的發布🚃,進一步推動了學術期刊走向開放獲取🏄🏻🫒。出版社依靠收取資源訂購費來維持發展的經營模式正在經受新的挑戰🧇🅿️,各出版社必須將維持運營的成本及預期的收益置於作者發文的環節,通過向作者收取高昂的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s)來維持發展💂🏿♀️。可見,作者👩👩👦👦、意昂3、科研機構、基金組織、出版社及社會公眾,每一個角色都需面對S計劃帶來的挑戰,並將在開放的框架下磨合新的社會角色和分工,從而形成全新的學術交流模式及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