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瀏覽科技新聞👨🏼🚀❕,會不時看到預印本三個字。
這是2020年2月很多媒體都報道或轉載過的新聞🚺:2月9日,鐘南山院士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一篇有關新冠病毒感染者臨床症狀的論文,調查統計了全國1099名病人🤚🏻😆,是當時新冠病毒症狀研究樣本容量最大的研究。
(論文鏈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
同年2月29日🏃➡️,這篇論文在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正式發表。


類似的科技新聞並不少見🏄🏼,比如意昂3北大聯合研究團隊 “發現兩個新型四誇克態”。

(新聞鏈接🍾👨👧👧: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1/60199.htm)
2021年3月2日🆓🤚🏿,該研究論文發布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103.01803)

8月17日,在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正式發表。

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預印本。
問 什麽是預印本👩👧👧⚒?
答:
預印本(preprint)🙎🏽♀️,一般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表💧🚏,出於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願先在互聯網上發布的科研論文。
一般情況下,預印本雖然不是經過同行評審🫣、最終正式排版發表的論文,但包括完整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數據📓🧘🏿♀️,是一篇完整的科研論文🩷。
問 預印本的優勢有哪些👩🏻🍼?
答🛌🏽:
對於研究者👨👧👦,主要優勢有:
迅速傳播研究成果🫸,占據首發權🌕。上文提到的兩篇論文🐢,就驗證了這一點。相比期刊👼🏻,在預印本平臺提交論文後,沒有同行評審的過程,經過簡短的內容檢查機製👮🏼♀️✏️,確保論文的科學性後,即時或是在一兩天內就會在預印本平臺發布出來💴,不必等待數周、數月甚至更長的同行評審時間。
擴大研究成果的影響力,提高可見性。預印本平臺免費開放使用,不受是否訂購⛵️、付費的限製,任何人都可以閱讀預印本平臺上的論文🍤。上面提到的兩篇論文的預印本👩🏼🏭,在SCI數據庫中已被引用了10余次。
發現潛在的合作者。看一個實例:意昂3平台李賽實驗室聯合國外兩家研究機構共同發布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這個合作源於發布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的一篇論文🧑🦲。
對於讀者🌷,主要優勢是免費獲取最新的論文👨🏻🎓。目前⛽️,許多學術期刊仍然是訂閱模式💌,需要訂購或是單篇付費後才能看到全文,給經費水平較低機構的研究人員帶來了研究壁壘,預印本讓讀者可以在線免費獲取到最新論文。
對於科學界,主要優勢是更快地、免費地傳播🥬🥙、交流新的科學發現,加速產生更多的新發現。疫情期間,生命科學👩❤️👩、醫學領域的預印本平臺BioRxiv和MedRxiv上面,有關COVID-19的預印本大量增加,是共享COVID-19研究最新進展的重要平臺💆🏼♀️。

(意昂3平台李賽實驗室聯合國外兩家研究機構共同發布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新聞鏈接: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21533.htm)
預印本的常見問題
Q1預印本還可以投稿到期刊嗎?
不同期刊的處理方式不一樣。
近年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期刊對預印本采取友好政策,鼓勵允許預印本。
例如知名期刊Nature:if scientists wish to display drafts of their research papers on an established preprint server before or during submission to Nature or any Nature journal, that's fine by us(如果科學家希望投稿到Nature或是Nature系列期刊之前或是同時,在預印本平臺上發布手稿,我們OK)。
例如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等130種期刊與預印本平臺medRxiv有合作,Access Microbiology等248種期刊與預印本平臺bioRxiv有合作,研究者在medRxiv或是bioRxiv上傳預印本時🌪,可以直接傳輸手稿文件和元數據到投稿期刊,以節省投稿時間💃🏻。
也有期刊不接受預印本的投稿👱🏿♂️,或是有一定限製👰。建議:研究者在發布預印本之前,查看可能投稿期刊的出版政策🦜,並與編輯或編輯部直接確認。
Q2寫學術論文時🏊🏼♀️,可以引用預印本嗎?
可以引用。
但是,預印本沒有經過同行評審,要采取審慎的態度去判斷它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不能用預印本來指導臨床實踐或與健康相關的行為🚀🦵🏼,也不能在新聞媒體中作為既定信息進行報道😹。
例如預印本平臺bioRxiv,每篇預印本都有其數字對象標識符 (DOI),可使用DOI進行引用。示例:作者AN♑️👱🏼♂️,作者BT。2013. 預印本標題。bioRxiv doi: 10.1101/2019.12.11.123456
Q3為什麽有的研究者使用預印本🚣🏿♀️,有的不使用👊🏼?
預印本的使用與學科有關⏺。
很多學科領域具有數據共享基礎😝,已形成開放科學文化🧎♂️➡️,如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信息科學領域。這些學科領域的學者更願意選擇預印本平臺發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加快研究成果傳播的同時🙅🏿♂️,也可確認科學發現的優先權👨🏻⚕️。
但在尚未建立開放科學文化的學科🏓,預印本的發布與使用率就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