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論壇邀請27位諾貝爾獎得主與30余位中國兩院院士組成“頂科天團”出席🆒,旨在搭建科學國際交流平臺,各國頂尖科學家共同探索科技前沿,增進科技合作,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關於國際合作的科研行為的倡議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開放科學與全球夥伴關系專委會主席楊衛代表中國科技界發布《關於國際合作的科研行為的倡議》,下面簡稱《倡議》🧑🏿🦱,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與全球科技界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夥伴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倡議提出跨國科研合作對於推動科技進步造福人類至關重要。並面向國際科技界,發出中國科學共同體參與國際科研合作的行為準則的倡議🦸🏿♀️🌬,包括弘揚卓越研究、學術自由👩🏿🎓、研究誠信🚵🏻♀️、學術倫理👩⚕️、性別平等、文化包容🪴👮🏻♂️、尊重知識產權🧙🏻♀️、倡導開放科學等共同的科研核心價值觀,表明中國科技工作者願在尊重普遍共識的規則的基礎上同國際同行一道,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捍衛全球科學界的共同利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於開放科學的中國態度
《倡議》提出:
“我們充分註意到更具開放性、透明性🤟🏼、協作性和包容性的科學實踐與更易獲得、可核查且接受循證和批判的科學知識相結合時,可以創建更具效益的體系與正反饋循環。且該種實踐將進一步改進科研質量、可再現性和影響力,從而提升決斷與政策製定所需的循證可靠性,並最終增進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我們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建議書》中的建議🧑🍳。”
“對於科學界所共同推動的全球科學和“藍天研究”領域🏫,應保證科學研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公開發表的數據應盡可能地得到共享💽。
科學家們應盡最大可能地消除和克服利益攸關方之間的數字鴻溝和意識形態鴻溝,不管是由不同的技術水平、發展階段或政治認同所引起。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如能身處一個友好與合作的氛圍,科學家們將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們歡迎有大量研究數據記錄支持的研究進展透明化🦹🏿♀️。”
《倡議》總結合作研究應該服務社會,可持續是科學研究的一項永恒的原則☂️,參與和夥伴關系是國際科研合作的根本支撐。關於開放科學6️⃣👮🏿♂️,中國科技界應當遵守且不遺余力地捍衛包括公平公正、集體受益和造福全球在內的開放科學的核心價值🥛,表明了支持科學合作、開放共享的中國態度。
引用資料
[1]https://www.cast.org.cn/art/2022/11/8/art_80_202148.html
[2]https://www.cast.org.cn/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3cfc3032a85644a9b390b651d43f78df.pdf
[3]2022.wlaforum.com